为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升物理实验实践能力,物理与电子学院于3月18日举办了第七届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线上说明会。本次会议围绕竞赛规则、备赛指导及经验分享展开,吸引全校百余名师生参与,为即将于2025年5月举办的校赛及全国赛选拔蓄力。
竞赛概况:双轨并行,覆盖全学科
会议伊始,康缈老师系统介绍了赛事框架。本届竞赛由教务处主办,物理与电子学院及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合承办,分为创新赛与教学赛两大板块。创新赛聚焦命题类创新作品、自选课题类作品及实验讲课比赛,教学赛则侧重现场实验操作与应变能力考核。赛事面向全体本科生开放,支持跨专业组队,物理学组与非物理学组分类评审,总获奖率达60%,优胜者将获校级证书并有机会参与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
创新赛指导:精准定位,突破自我
魏凌老师结合往届案例,为不同专业选手提供差异化备赛策略。她建议非物理学专业学生优先选取命题类题目五及自选课题二(科普视频制作),物理学专业学生可挑战命题类高难度选题或自选课题一(实验仪器改进)。魏凌强调:“创新赛是跨学科思维的练兵场,非物理专业选手可通过科普创作发挥创意,物理专业学生则需深挖理论深度。”会上,魏凌还分享了CUPT(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国际赛事经验。作为与全国赛接轨的高水平赛事,CUPT要求选手从17个开放课题中任选其一,完成文献综述、实验设计与答辩。她展示获奖团队海报,详解数据模拟、图表设计及逻辑呈现技巧,鼓励同学们参与预赛,感受国际竞技魅力。
教学赛解析:规范操作,团队协作
刘平安老师针对教学赛展开指导。教学赛以两人团队形式进行,考核内容涵盖大学物理实验要求的项目,选手现场抽签并完成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及答辩。刘平安提醒:“教学赛不仅检验实验规范,更考验临场应变能力,建议参赛者提前熟悉误差分析、仪器调试等细节。”他透露,全国赛每两年举办一次,校赛每年设60%获奖率,获奖者还可获实验课程加分。
互动答疑:破解备赛困惑
答疑环节,同学们就跨专业组队、实验室资源使用等问题积极提问。教师团队明确回应:非物理专业学生可邀请物理专业队友协作,实验室会定时开放,教学赛与创新赛评奖独立进行。康缈总结道:“教学赛是基础能力的检验,创新赛是综合素质的跃升,建议同学们根据自身特长选择赛道,把握‘以赛促学’的成长机遇。”
赛事意义:搭建创新实践平台
本次说明会不仅明晰了竞赛规则,更传递出“以赛育人”的理念。物理实验竞赛是连接理论学习与科研实践的桥梁,通过命题创新、团队协作与国际视野培养,学生可突破学科边界,锻造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目前,竞赛报名通道已开启,截止时间为4月2日。校赛组委会同步建立竞赛微信群,提供实时答疑与动态更新。随着赛事帷幕的拉开,河南大学学子正蓄势待发,以实验为笔,书写创新答卷。

